永磁同步电机的工作制核心是匹配电机 “持续工作能力” 与负载 “运行时间特性”,避免电机因 “长期过载” 或 “工况错配” 导致过热损坏。确定工作制需遵循 “分析负载运行模式→对应标准工作制→计算关键参数→验证温升匹配” 的逻辑,具体步骤如下:
一、第一步:拆解负载的实际运行模式(核心前提)
先明确负载的 “运行 - 停止 - 过载” 规律,这是确定工作制的基础。负载运行模式主要分 3 大类,不同模式对应不同工作制:
|
负载运行模式 |
核心特征 |
典型场景 |
关键参数 |
|
连续稳定运行 |
负载转矩 / 转速长期不变,电机连续工作≥30 分钟(或超过电机热时间常数),无频繁启停 |
风机、水泵、传送带、空调压缩机 |
持续负载转矩、持续运行时间 |
|
短时运行 |
电机每次运行时间短(<30 分钟,且未达到热稳定),停止时间长(足够电机冷却至环境温度),无连续循环 |
机床夹紧机构、闸门驱动、小型提升机(单次起吊后长时间闲置) |
短时运行时间(如 10 分钟)、短时负载转矩 |
|
间歇循环运行 |
电机 “运行 - 停止” 交替循环(或 “运行 - 轻载 - 停止”),循环周期短(<10 分钟),停止时间不足以完全冷却 |
工业机器人关节(动作 1 分钟 + 停 2 分钟)、自动化装配线机械臂(抓取 0.5 分钟 + 停 1 分钟)、3D 打印机喷头(移动 0.8 分钟 + 停 0.2 分钟) |
负载持续率(运行时间 / 循环周期)、循环内最大负载转矩 |
|
变负载 / 冲击负载运行 |
循环内负载转矩 / 转速持续变化(如先轻载加速→重载运行→空载减速),或存在瞬时冲击转矩 |
新能源汽车驱动(起步加速→匀速→刹车减速)、冲床送料机构(间歇冲击推料) |
循环周期内各阶段的负载转矩、冲击转矩峰值、各阶段持续时间 |
二、第二步:对应国标标准工作制(GB 755-2019)
根据负载运行模式,匹配《旋转电机 定额和性能》(GB 755)中定义的 10 类工作制(S1-S10),常用的是 S1、S2、S3 三类,复杂工况对应 S4-S10:
|
标准工作制 |
定义 |
适用负载模式 |
选型关键要求 |
|
S1(连续工作制) |
电机在额定负载下连续运行,最终温升稳定在允许值内,无时间限制 |
连续稳定运行 |
电机额定转矩≥负载持续转矩,额定功率≥负载持续功率 |
|
S2(短时工作制) |
电机在额定负载下运行指定时间(如 10、30、60 分钟),运行后停止冷却至环境温度,不循环 |
短时运行 |
电机 “短时额定时间”≥负载实际运行时间,短时额定转矩≥负载短时转矩 |
|
S3(间歇周期工作制) |
电机按 “运行 - 停止” 循环运行,循环周期≤10 分钟,负载持续率(D)常用 15%、25%、40%、60% |
间歇循环运行 |
1. 负载持续率 D(运行时间 / 循环周期 ×100%)匹配;2. 电机额定转矩≥循环内平均负载转矩;3. 电机峰值转矩≥循环内最大负载转矩 |
|
S4(间歇周期加减速工作制) |
循环含 “加速 - 运行 - 减速 - 停止”,负载转矩随转速变化 |
变负载运行(如机器人关节) |
需计算 “等效转矩”,电机额定转矩≥等效转矩 |
|
S5(间歇周期制动工作制) |
循环含 “运行 - 制动 - 停止”,有制动转矩 |
需快速启停的场景(如电梯门机) |
考虑制动转矩对电机温升的影响,等效转矩需包含制动损耗 |
三、第三步:计算关键参数(确保工况匹配)
根据对应工作制,计算核心参数,避免 “参数错配” 导致电机过热或性能不足:
1. 针对 S3(间歇周期工作制):计算负载持续率 D
这是最常用的工况,负载持续率直接决定电机选型:
公式:D = (单次运行时间 t₁ / 单次循环周期 T)× 100%
1.循环周期 T = 运行时间 t₁ + 停止时间 t₂;
2.示例:机器人关节每次运行 1 分钟(t₁=1),停止 2 分钟(t₂=2),则 T=3 分钟,D=(1/3)×100%≈33% → 选 S3 40% 的电机(选接近且略大的标准负载持续率,无 33% 标准值,选 40%)。
2. 针对 S4-S10(变负载 / 冲击负载):计算等效转矩 Tₑq
当负载转矩随时间变化时,需通过 “等效转矩” 判断电机是否承受:
公式:Tₑq = √[(T₁²t₁ + T₂²t₂ +... + Tₙ²tₙ) / (t₁ + t₂ +... + tₙ) ]
3.T₁、T₂:各阶段负载转矩;t₁、t₂:各阶段持续时间;
4.示例:新能源汽车驱动循环(加速 t₁=10s,T₁=200N・m;匀速 t₂=30s,T₂=80N・m;减速 t₃=5s,T₃=150N・m)
Tₑq = √[(200²×10 + 80²×30 + 150²×5) / (10+30+5) ] = √[ (400000 + 192000 + 112500) / 45 ] ≈ √[704500/45] ≈ 125N・m → 选额定转矩≥125N・m 的电机。
3. 针对所有工作制:验证过载能力
若负载有瞬时冲击(如机器人抓取重物、冲床送料),需确认电机 “峰值转矩” 是否满足:
5.普通永磁同步电机:S1 工作制峰值转矩≈1.5~2 倍额定转矩;S3 工作制峰值转矩≈2~3 倍额定转矩;
6.示例:S3 40% 的电机额定转矩 100N・m,峰值转矩 250N・m,若负载冲击转矩 220N・m → 满足(220≤250)。
四、第四步:验证温升匹配(避免过热损坏)
工作制的本质是 “控制电机温升不超过绝缘等级允许值”(如 B 级绝缘允许温升 80K,H 级 120K),需注意 2 个关键点:
1.负载持续率与功率的关系:相同功率的电机,负载持续率越低,允许的短时转矩越大。
1.例:10kW 电机,S1 工作制额定转矩≈63.7N・m;S3 25% 工作制额定转矩≈127N・m(因停止时间长,可承受更高短时负载)。
2.误区:若用 S1 10kW 电机跑 S3 25%、120N・m 的负载,会因转矩不足过载;若用 S3 25% 10kW 电机跑 S1 60N・m 的负载,会因长期运行温升超标。
1.环境温度修正:若设备在高温环境(如 45℃)运行,需降低电机额定负载(或选更高绝缘等级)。
1.修正公式:修正后额定转矩 = 额定转矩 × √[(Tₘₐₓ - Tₐ) / (Tₘₐₓ - T₀) ]
2.Tₘₐₓ:绝缘等级最高允许温度(如 B 级 130℃);Tₐ:实际环境温度;T₀:标准环境温度(40℃);
3.示例:B 级电机在 50℃环境运行,修正后转矩 = 100×√[(130-50)/(130-40) ]≈100×√(80/90)≈94N・m → 负载转矩需≤94N・m。
五、总结:确定工作制的 4 步流程(示例)
以 “工业机器人关节” 为例,完整流程如下:
1.分析负载模式:运行 1 分钟(T₁=80N・m)→ 停止 2 分钟 → 循环(周期 3 分钟),有瞬时冲击(Tₚₑₐₖ=180N・m)→ 间歇循环 + 冲击负载;
2.对应工作制:S3(间歇周期工作制);
3.计算参数:D=1/3×100%≈33%,选 S3 40%;等效转矩≈80N・m(因运行阶段转矩稳定,等效转矩≈实际转矩);
4.验证匹配:选 S3 40%、额定转矩≥80N・m、峰值转矩≥180N・m 的永磁同步电机(如额定转矩 100N・m,峰值 250N・m,满足要求)。
免责声明:本文系网络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文所用视频、图片、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,请第一时间告知,我们将立即删除内容!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





